當心理健康影響了教會時

班的父母感到困惑又非常不安,因他們接獲電話通知,他們22歲的兒子被送到醫院去做精神醫學的檢驗。

班一直是個正常的孩子:樂觀、有創意、充滿歡樂又關心別人,但他現在的表現很不平常—妄加指控、似乎很偏執,一連數日不睡。

他抱怨學校壓力很大、上學期成績很差。他沒有跟朋友們往來,因為投入秘密專案。醫院的候診室裡都是人,班被銬在二個警察中間,他眼露凶光,但身體萎靡不振。

他盯著父母,控訴他們害他被捕。班的父母簡直嚇壞了,他們的兒子怎會這麼講。他們覺得羞愧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小鎮的急診室裡,還有很多其他家庭也在那兒。班罹患了躁鬱症。

何為躁鬱症?

躁鬱症有二重成分:鬱期與躁期。躁鬱症有不同型態,伴隨著不同的症狀表現。鬱期的症狀包括:憂鬱的情緒、對原本會令其歡樂的事物失去興趣、體重或食慾劇烈地改變、失眠、倦怠、羞恥感或無用感、無法專心,以及反覆出現的尋死念頭。

在躁期,一個人會自我感覺偉大、不太需要睡眠、比平常健談、有爭競心態、有躁進而強制的舉止,會做些可能有痛苦後果的行為(無節制的花費、性方面輕率、賭博、魯莽駕駛)

躁鬱症的患者有時也有精神疾病,會聽到或看到其他人都沒看見聽見的,或具不尋常的念頭。這些症狀通常會使得病人無法自理生活,甚至需要住院。

教會的回應

教會要成為世界憐憫之光,當如何關心那些受心理疾病侵襲的個人或家庭呢?教會當從與受苦者認同開始,將教會所有不同健康情況的人,無論心理或生理的,都包含在內。

聖經吩咐我們去照顧那些缺乏的(例如:腓2:1-8, 雅1:22-27, 約壹3:16-18, 申15:7-11, 太25:34-36),許多無家可歸者罹患心理疾病,不少躁鬱症患者無法工作,即便有政府的救濟,也只能居住於條件不佳、甚至是危險的住處,也無足夠金錢維持生計。

那些生活較能自理的人也會需支持,以便完成學業、回到職場,或尋得合適的工作。教會能為這些人做什麼,使他們能自助呢?

加拿大的伊甸健康照顧中心位於曼尼托巴,是個門諾會的機構,在幾個社區提供中途之家與職業訓練。然而在關顧方面,有更多事要做。

以下所列出督教價值:愛、寬恕、復原、包容、不論斷,還可以擴充下去。將這些應用在躁鬱症會其他心理疾病患者身上是永無止境的,身為教會,只有我們的想像力與決斷力會限制我們的行動。

珍惜恩賜

若嚴肅地面對教會作為一個身體,我們必須問:每一個肢體可以提供什麼給整個團體。「不但如此,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,更是不可少的。… 我們俊美的肢體,自然用不著裝飾;但 神配搭這身子,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」(林前12:22, 24)我們往往會認為那些躁鬱症患者是教會的重擔,然而,每一個人有恩賜:熱情、戲劇、誠實面對脆弱、心理疾病的經驗等等都是。

讓人有歸屬感的最佳方式之一,是讓他成為參與者,能夠對他人有貢獻。身體是由許多多肢體組成的,因此,當我們對多元性開放時,便因此而更豐富。

不論斷

如上所述,躁鬱症會導致思想紊亂,使人產生強制性或破壞性行為。教會裡去往往採取直率的方式來處理異常的行為:我們告訴他們不要再犯罪。然而躁鬱症的複雜狀況挑戰我們所採取的改變行為的方式,向我們提出的艱難的問題。

有沒有可能,一個人不必為他的行為負責?器質性因素在情緒與人際關係方面扮演了什麼角色?抉擇與寬容意味著什麼?若有人的行為是我們無法接受的,我們是否能容忍,以便維護彼此的關係?

常規之外的行為會導致許多後果,自然的與法律的。我們能否將耶穌的話謹記於心:「你們不要審判,免得你們被審判」?我們能否在健康照顧系統裡、法律系統中、與雇主、在商店裡、與家庭成員一起時,維護人的尊嚴?

心理健康與敬拜

心理健康的診斷有一非常破壞性的層面,即是伴隨而來的污名化。社會或教會有時會因恐懼或誤解,而持續如此。若聖經閱讀、禱告、詩歌與講道是嚴肅地看待心理疾病,如同對待身體疾病一樣,會帶來多大的釋放啊?若心理疾病是以「我們」來描述,而不是用「他們」語言呢?

當我們能有勇氣以憐憫、智慧而公開地談論心理疾病時,我們的教會始能成為那些生活不那麼井然有序之人(我們所有人!)安全的所在

事情可以大聲講的時候,就比較沒那麼私密、沒那麼可恥、沒那麼忌諱,也就比較不會引發恐懼。

聖經有多處經文安慰哪些受壓抑的人,許多心理健康機構也擁有許多材料,可以用在崇拜中。

預防枯竭/累垮

雖說每個人都能對教會有貢獻,有部分人的確需要更多照顧與關懷。在小型教會或村鎮裡,

似乎總是同一個人(同一小群人)在處理危機或提供照顧,長此以往,這些人會因其努力而耗盡。

有幾個方法可以預防枯竭,使照顧者的照顧品質與生活品質提升。

第一,組成一個群體來照顧高關懷者,若某人某特定時段無法協助,可召另一人。不同的人可有特殊的能力與角色:提供具體的幫助、社會接觸或靈性關懷。

第二,劃定個人界限。若星期六是你家庭時間,在提供照顧方面就設下限制。直接表達是有益的,因為可使人際關係清晰。

第三,要知道自己的限度。這些限度包括時間(我每個星期只能提供二小時)、服務項目(我能提供食物,但我無法聆聽)、以及自身的權益的警覺(我最近自己也陷入焦慮,缺乏以往擁有的情緒強度)。

教會是由各式各樣的人組成的,具備不同的特點、能力與弱點。那是個我們可以同行,一起探索共同的人性、一起成長、以展現我們所有潛能之處。

這是一段旅程,我們一起與充滿挑戰又使人欣喜的世界對遇的過程。且讓我們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喜樂。

—-Joanne Klassen,完成二個碩士學位(婚姻與家族治療,神學研究),曾服務於曼尼托巴省的伊甸健康照顧中心,現自行執業,並擔任溫尼佩(Winnipeg)健保局的心理健康治療師。

本文原刊載於Meetinghouse,加拿大與美國的重洗派作家協會的刊物

To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click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