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要哭。」當我因一場悲劇而失去親戚時,教會的會友對我如此說。「讀這節經文。」她繼續說。然而,我聽不下去,我需要有人能夠傾聽我的心聲,有人能與我同哭泣,在我深沈悲痛時,與我同行。此時我不需要查經,我需要的是朋友。
許多年前有位教會的牧師跟我說:「我不相信心理諮商,人們需要知道的,是順從上帝的道,而不是其他人說了什麼。提供建議會導致依賴。」多年後我聽到他教會的會友提起,當親戚病終階段,他感受到教會的疏離與冷漠。當他遭遇苦難、懷疑而失了盼望時,他的牧師在哪裡呢?
陷入艱困當中時,我們需要有人陪伴,處理衝突、憤概、疾病或死亡時,我們需要旁人的支持,需要智慧人協助,從而發現自己的弱點與強處,以及它們的成因。關於性、如何處理金錢,以及人生重大抉擇的時刻,如擇偶、育兒、選擇職業、退休等等,我們需要基督中心式的引導。
換句話說,我們需要「作門徒」。基督教諮商並非在給予他人該做什麼、或不該做什麼的建議,而是與他人同行,以陪伴來幫助他人根據信仰做出抉擇。此即「作門徒」的意義,是在每日生活中效法基督,因此,我們需要憐憫人的會友們成為我們的同伴,並從具備特殊恩賜者得支持,以應付特殊的挑戰。
在今日基督教圈子裡,「作門徒」有許多不同的稱呼:培訓、治療、屬靈指引、門訓、牧養、諮商等。這麼多名稱顯明了在這世代中,找到具備專長、能在特定領域訓練門徒的人的需要有多大。比方說,憂鬱或學習困難即是這類情況,需要特殊專業者來擔任諮商者角色。
基本上,我們所有人都有絕佳機會,能與他人在作門徒的路上同行,即便是在艱困時刻,仍能以憐憫者角色與人相近,無需提供空洞建議,就只要聆聽。許多第三世界的教會處於暴力與苦難之地,學習以「主動地聆聽」來扶持其他人,他們發現了單單不帶批評地與人同行,醫治的力量就隱藏在其中。因此,憐憫成了他們的特點。
然而,在第三世界許多地方,諮商專業服事的需要然極為龐大:如何面對心理疾病?如何才能在那些需專業諮商技能的場合,在記憶的醫治方面提供幫助?北美教會的龐大資源,如何才能與第三世界的教會分享呢?以上所說的是指諮商、衝突處理、治療這些方面的教育資源。.
本期的信使雜誌乃是拋磚引玉,請我們的眾教會以跨文化方式來討論這些議題。我們需要分享我們的教育資源與經驗,以便在成為主門徒的路上同行。
願上帝引導普世的教會以憐憫同行,彼此服事,如同療癒的社群般,嚴肅看待我們成為主門徒的呼召。